白马饰金羁,连翩西北驰。借问谁家子?幽并游侠儿。少小去乡邑,扬声沙漠垂。宿昔秉良弓,楛矢何参差。控弦破左的,右发摧月支。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。狡捷过猴猿,勇剽若豹螭。
边城多警急,胡虏数迁移。羽檄从北来,厉马登高隄。长驱蹈匈奴,左顾凌鲜卑。弃身锋刃端,性命安可怀?父母且不顾,何言子与妻?名编壮士籍,不得中顾私。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
在曹植现存的诗歌中,前期诗歌大多描写自己安逸的生活和对壮烈事业的憧憬,是抒发个人志趣和抱负之作;后期由于备受迫害,他的诗歌中往往交织着哀伤、愤慨和恐惧之情,大部分是其内心苦闷、消极感伤之作。
《白马篇》是曹植前期的主要代表作。诗人以刚健明快的笔调,简洁、朴实的语言,通过对游侠儿行为、动作的描述,塑造了一个勇敢、机智,为国献身、视身如归的英雄形象。这个英雄形象,正是曹植本人政治理想的体现。正如清人朱乾评论说:“篇中所云捐躯赴难,视死如归,亦子建素志,非泛述矣。”曹植正是通过对游侠儿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赞颂,抒发了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。
曹植是其父曹操事业的主要追随者。他的青少年时代,正是曹操同军阀割据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时期。在曹操思想影响下,他的思想也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,充满着渴望统一的愿望,并身体力行,随其父南征北战,亲自参加了一些反对豪门割据势力的斗争。《白马篇》正是诗人这一时期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。
首先,诗人用衬托的手法,从全貌概括地赞颂游侠少年驰骋疆场、立功扬名的形象。“白马饰金羁,连翩西北驰”,这开端两句,诗人运用类似现代电影特写镜头的艺术手法,一下子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推到了读者的面前,给人造成一种战事紧急、少年英雄急赴战场的气氛。请看,在茫茫的沙漠上,游侠儿骑着装饰着金色马笼头的白色战马,矫健地向西北方向奔驰而去。“羁”,马笼头。“连翩”,翻飞奔驰的样子。这里,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游侠儿的外貌,但是,读者完全可以从战马富丽的装饰以及奔驰的姿态,具体地想见到游侠儿跃马飞驰的英姿。
“借问谁家子,幽并游侠儿。”“幽”、“并”,汉代州名,在今河北、山西和陕西一带。史称幽并之民“好气任侠”。“游侠”指崇尚武力、注重义气之人。这两句,诗人用设问设答的句式,故作一问,就是要告诉读者,那跃马奔驰的英雄不是别人,正是幽并地方的游侠少年。
接下来的两句,诗人补叙和交待游侠儿的来历:“少小去乡邑,扬声沙漠垂。”去,离开。乡邑,指家乡。扬声,扬名。“垂”,同“陲”,指边远地区。幽并二州,外接沙漠,当时居住着匈奴和鲜卑等民族,时来侵扰。这两句是说,幽并游侠儿自小就离开家乡,来到边远的沙漠地区,在战斗中立功扬名。以上六句,诗人用烘云托月的手法,从侧面展示了“幽并游侠儿”的英雄形象。
接着,在以下八句中,诗人通过对游侠儿具体行为、动作等细致描述,着意刻画了游侠儿武艺之高超。
“宿昔秉良弓,楛矢何参差。”宿昔,言非一朝一夕,即经常的意思。秉,持着。楛矢,用楛木做杆的箭。参差,长短不齐的样子。一说形容箭很多;一说形容练武射箭之勤,言其射出的箭之多。此二种解释都颇有道理。这两句是说,游侠儿经常操持着精良的弓,箭囊里装着许多长短不齐的名贵的箭。这里,诗人以弓箭之精良、名贵,反衬英雄少年武艺之不凡,说明武艺的精深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而是在长期不懈的骑射中苦练出来的。
“控弦破左的,右发摧月支。”控弦,拉弓。破左的,射中左边的靶子。摧月支,射裂月支箭靶。这两句是描写游侠儿于马上平射的本领。“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。”接,指迎面射。飞猱,指行动敏捷的猿类动物。因其体矮小,行动轻捷,攀缘树木,上下如飞,故称飞猱。散马蹄,射碎马蹄箭靶。
以上四句,诗人用四个相同的句式,选用“破”、“摧”、“接”、“散”等四个行为动词,从左、右、上、下四个不同的方位,把游侠儿的高超的骑射本领,具体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。这里,诗人虽只讲其射技,但却概括了游侠儿的全部武艺。初读似觉夸张、失真,细读反觉真实可信。如果游侠儿没有一点真本事,怎能“扬声沙漠垂”?正因为如此,所以下面接着写道:“狡捷过猴猿,勇剽若豹螭。”狡捷,灵巧而又敏捷。剽,行动轻捷,速度快。螭,传说中的一种似龙而黄的猛兽。这里,诗人以飞猱、猴猿、豹螭为喻,赞颂了游侠儿敏捷、勇敢的本领,从而既为上文中“扬声沙漠垂”做了说明,又为其后对游侠儿为国捐躯的英勇行为的描写作了极好的铺垫。
最后,诗人通过对边城告急,游侠儿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所作所为的描述,揭示了游侠儿为国捐躯、视死如归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。
“边城多警急,胡虏数迁移。”胡虏,指匈奴、鲜卑的骑兵。迁移,指侵扰。此句是交待战争的背景。“羽檄从北来,厉马登高隄。”檄,一种在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,写在一尺二寸的木简上,遇到紧急情况,插上羽毛,所以又称“羽檄”。厉马,策马,隄,凡指防御敌人进犯的工事。这两句是说,北方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紧急文书,游侠儿策马开赴前线,准备御敌。“长驱蹈匈奴,左顾凌鲜卑。”蹈,践踏之意;凌,压制,制服。这两句是描写游侠儿所向披靡,长驱直捣匈奴的军营,回头来又制服了入侵的鲜卑人。
以上六句,诗人用极精当的文字,交待了战争的原因和在国家危难之时,游侠儿奔赴战场、英勇杀敌的情景。这里,诗人没有详写游侠儿英勇善战的场面,只用“长驱蹈匈奴,左顾凌鲜卑”两句来高度概括,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。正是由于前段详细描述了游侠儿高超的武艺,才会有“蹈匈奴”、“凌鲜卑”的结果。这两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宿,又是诱发后段豪情的有力引言。这种详略得当的表现手段,既节省了笔墨,又突出了重点。
诗篇的最后八句,揭示了游侠儿的内心世界,把人物的精神境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,说明游侠儿 “蹈匈奴”、“凌鲜卑”不仅因为有高超的武艺,而更重要的是有为国献身的崇高品德。他们置身于枪锋刀刃之中,哪里还顾得上爱惜自己的性命!为国征战,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,哪里还顾得上父母、妻子、儿女。这是何等高尚的精神境界! “弃身锋刃端,性命安可怀?父母且不顾,何言子与妻”,这铮铮誓言,字字千钧,反映了为解除国家的灾难而不顾个人和家庭的一切,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。“名编壮士籍,不得中顾私,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四句,把全诗的主题引向最高潮,是对游侠儿精神境界的最后揭示。为国捐躯、视死如归,正是游侠儿行动的思想基础。有了这种献身精神,才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,才能不顾个人的私事而英勇奋战,为国立功。诗人在此,既写了人物的行动,又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,这样就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、十分丰满,使一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站立在读者的面前,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。
总之,在这首诗中,诗人塑造了一个有思想、有行动,血肉丰满的英勇善战、武艺高强的幽并游侠儿的英雄形象,歌颂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,抒发了诗人对壮烈事业及英雄生活的憧憬和向往。
游侠儿的英雄形象,倾注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。诗人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法,着力塑造这一人物形象。清人方东树评论说:“此篇奇警”,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。
“此篇奇警”主要表现在:一、起笔突起,全篇波涛起伏,结句千钧有力。起首二句 “白马饰金羁,连翩西北驰”,如狂澜骤起,扣人心弦,造成一种令人惊异的浓郁气氛,显示了战况的紧急。接着,诗人收住狂澜,以慢笔插入。“借问谁家子”等三句,从容地介绍了英雄少年的来历,回答了读者心中 “少年为何人”的疑问。接下来,诗人另起波澜,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,从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和仰俯等不同姿态,描绘英雄少年武艺超群。这样,既为“扬声沙漠垂”作了补充和说明,又为下文描写游侠儿的英勇善战做了铺垫。“边城多警急”以下六句,诗人收拢笔墨,回到起首二句的问题上来,直接回答英雄少年 “西北驰”的原因和大败敌军的概况。最后八句,诗人感情的潮水再起,全力揭示英雄少年的精神世界,以高昂的情绪感染读者,引发读者的热情奔腾而下,不可遏止。其中最后两句,是全诗的精粹之处,也是诗歌的最高潮之所在,字字千钧,掷地有声。至此,全诗作结,诗人感情的狂澜戛然而止,给人留下深思和玩味的余地。这样,从一篇看,起句紧急,间以松缓,继之以紧急,又以松缓,最后结句,宛如银河迭落,使文章波澜起伏,曲折生姿,引人入胜。
二、巧于布局,剪裁得当。为了展示游侠儿的英雄形象的画卷,诗人巧于布局,精心剪裁,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。全诗从结构布局上看,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,从开头到“扬声沙漠垂”为第一部分,主要介绍游侠儿身世和来历,把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少年的英姿展现在读者的面前。第二部分从“宿昔秉良弓”到“勇剽若豹螭”,详细地描绘了游侠儿高超的武艺。这一部分,在全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。第三部分从“边城多警急”到最后。这一段主要写游侠儿的英勇善战和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。上一段重点介绍了游侠儿的英勇和无畏,但这些毕竟是英雄少年外在英雄行为的描写,至于游侠儿的内心世界怎样,还需要进一步揭示。第三段诗人用饱蘸激情的画笔,给我们描绘出英雄少年那种崇高的精神世界,这是前面所描写的游侠儿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。这样布局,在结构上跌宕起伏,有层次、有波澜,事件有头有尾,人物有血有肉。
另外,诗人精心剪裁,如塑造人物形象时而浓墨重彩,时而惜墨如金。譬如游侠儿武艺高强一段的描写,诗人详尽地描写他在各种角度箭无虚发的本领。既写左射,又写右射,既写仰射,又写俯射;不但写静,而且写动,无论上下左右,远近高低都箭无虚发。为了显示游侠儿的英勇、剽悍,诗人竟用猴猿、虎豹、螭龙来陪衬。这一段描写,浓墨重彩,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。而对于游侠儿疆场杀敌一段的描写,却惜墨如金。诗人只用“长驱蹈匈奴,左顾凌鲜卑”两句带过。至于战场上游侠儿怎样厮杀、善战,却只字不提。这样写,即节省了笔墨,又使全篇结构紧凑、精练,如果诗人把疆场一段写得很详细,倒会显得画蛇添足了 。这正是作者精于布局,巧于剪裁之处,也是本诗脍炙人口之所在。
三、语言优美、精练、准确。这一特点在本诗中表现比较突出。全诗描写生动,字字读来,都极为精练、准确、自然,而又时有警句突出,启人遐想。比如,“破”、“摧”、“接”、“散”、“过”、“若”等用得极为精当。这几个行为动词的使用,把游侠儿的超群技艺描述得淋漓尽至;再如,“视死忽如归”一句中“忽”字的运用,也恰到好处。一个“忽”字,揭示了游侠的高尚心灵,坦露了他的壮阔胸怀,把少年英雄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展示得纤毫毕现。这些都体现了诗人遣词用句的高超本领。
总之,曹植的《白马篇》在思想内容、艺术特点上,皆达到了完美的统一。这首诗既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,又是建安诗作中不可多得的名篇。游侠儿所具有的为国献身精神,至今读来,仍感人至深。